1.办好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。坚持高质量办学,针对在校生、初创期、成长期等不同阶段创业者特点,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,开发针对性的课程,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培训的覆盖面、针对性和有效性。注重培育四区三县(市)大学生创业者,鼓励培训资源向四区三县(市)延伸。依托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校友会,促进校友间在项目、技术、资金和营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,努力将校友会打造成培养青年企业家的新“摇篮”。开展优秀创业者能力提升培训,按照相关规定对培训机构进行补贴,补贴标准最高为每年每人1万元。
2.完善创业导师制和就业创业“师友计划”。优化创业导师队伍结构,推动导师资源服务扩展到四区三县(市)。搭建“师友计划”导师综合管理和项目对接平台,打造“小鹏助飞”“有何高见”“创享课堂”“创想研究室”等服务品牌。建立导师进出、培训、晋级及日常管理机制,经人力社保部门统一安排,与大学生结对开展创业辅导的“师友计划”导师,可按每个大学生创业者(创业团队)2000元的标准享受综合性补贴;指导大学生创业领取营业证照且稳定经营12个月(含)以上的,可按8000元的标准享受补贴。“师友计划”导师参加由人力社保部门组织的就业创业专项服务活动,可按每次1000元的标准享受补贴。
3.支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。鼓励在杭高校通过购买服务形式,探索引入市场资源开展深度创业教育合作,补齐创业实践短板。深化创业公共服务,开展“创业先锋进校园”“大家说创业”等创业活动,对在杭高校新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,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补贴,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其持续开展活动。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,建立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辅导员队伍。每年选拔一批有创业意愿的在杭高校大学生和创业团队,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培训。组织承办大学生职场体验、名企训练营等就业创业服务项目的社会力量,可享受一定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。
4.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训和见习训练。深入实施企业实训、创业培训、技能培训以及服务外包、商贸服务、信息化、跨境电商、文化创意、旅游等领域的实训项目,对大学生和实训基地(机构),及时给予培训资助(补贴)。开展“市十佳大学生创业实训单位”认定和督促检查工作,引导各实训部门根据市产业发展需要,及时修订实训政策、调整实训项目。充分发挥市公共实训基地平台的作用,加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、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和实训基地动态管理。进一步深化见习训练工作,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相关办法。
1.发挥大学生创业园聚集效应,优化创业服务。按照合理布局、适度集中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创业园,经认定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,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建园资助,资助资金由市、区县(市)财政各承担50%。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向“一区多园”“一园多点”跨越,促进大学生创业园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,找准定位,合理聚集,进一步建成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特色品牌园区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引导大学生创业园、小微创业园、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等各类创业园区,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系统化、针对性的创业指导。
2.发挥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品牌效应,聚集创业人才。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的合作,深入宣传我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和政策,吸引更多优秀创业项目参加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,把大赛办成全国知名的大学生创业擂台和交流展示平台。加大对参赛项目的对接和扶持力度,促进更多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创业项目在杭落地转化。
3.举办“大学生创业服务周”活动。通过集中举办“百名大学生创业导师结对行”、大学生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会、大学生创业企业公益性招聘会等活动,搭建对接交流平台,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经营、融资、招聘等难题。
4.大力推进“智汇杭州”招才引智平台建设。构建由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,集创业项目筛选、创业孵化服务、创业教育培训、创业融资服务、创业落地服务等“五位一体”的全生态互联网招才引智平台,努力为我市培育引进更多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,推动创业资本和资源与其有效对接。
5.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创业联盟的作用。支持大学生创业联盟立足自身优势,瞄准青年需求,坚持“平台支撑+项目运作+机制保障”的基本模式,努力服务和推动青年创业创新。充分发挥“以人才聚人才”优势,打造紧密而有活力的分行业联盟。继续打造“风险池”“文创企业家孵化工程”“导师坐诊”“创业大赛”等一系列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品牌。通过开展“青年人才杭州行”、建立青年人才工作站分站、征集青年人才大使等形式,吸引、凝聚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来杭发展。